工银文化荟 | 扶贫赤子 魂归青山

通山县素来被称为湖北南大门。而在这青山里,流传着一个“工行罗强”的故事。

▲罗强

照片上这位和善敦厚的男子,叫罗强。他是“2019中国好人榜”和“2019荆楚楷模”荣誉获得者。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2015年回顾他下乡扶贫的1000个日夜。

2015年10月,罗强作为工行咸宁分行的驻村干部,来到了通山县六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的西湖村。大山中的居民居住分散,老罗每天跋山涉水,耗时两个多月,才摸清楚了110户人家的情况。他在心中画了一幅详细的“民情图”。

有一次,工作组拟定易地搬迁计划时,一位名叫徐维茂的独居贫困老人住在河对岸。当时河上没有桥,而11月的河水冰凉。

咸宁市供销社驻西湖村扶贫队员阮海棠回忆当时场景时感慨地说:“老罗说,这样,那我先过去,我给你们年轻人打个样”。

来到老人家中一看,老人的生活条件比想象的还困难。罗强与队员迅速制订计划,帮助老人申请易地扶贫搬迁。很快,让老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事后,这位老人感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扶贫干部对我们的关心!不然没有这么好的屋住。”

▲罗强写的扶贫日志

在罗强的扶贫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发展产业是驻村干部最大的压力,也是贫困村的最大的希望”。罗强发动村民肩挑背杠,除草施肥,建成了6亩白芨基地,带动10余户贫困户增产增收。

为解决饮水困难,又向行里申请专项资金25万元铺设水管。西湖村党支部书记黄国维说:“西湖村不会忘记罗强同志,感谢咸宁市工商银行驻村工作队对西湖村的大力扶持,使西湖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考虑到罗强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分行领导打算改派其他干部接手他的工作,但罗强说:“我本是通山人,驻村扶贫3年多,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就让我干到通山脱贫摘帽那一天吧!”罗强拒绝了组织的好意,又马不停蹄赶到与西湖村10里之隔的青山村。

▲罗强帮贫困户销售蜂蜜

罗强在驻村期间,为村民们做了很多好事实事。他争取资金33万元,帮助青山村建成一座一期5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给青山村带来4万余元集体经济收入,共为15户贫困户销售蜂蜜、黄桃、红苕粉等累计金额近5万元。村民为了感谢他,常常送猪肉、蜂蜜等土特产给他,但罗强总是给同行的伙伴说:“我代表着政府和工行的形象,不能因为村民送来的东西不多不大,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工行咸宁分行驻青山村第一书记焦金发说:“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的战友罗强同志,用情用力扶真贫、真扶贫,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工行扶贫人的初心和使命。”

工行咸宁分行接驻青山村扶贫队员程世贵说:“我作为一名新扶贫队员,将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投入扶贫一线,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好”。

2018年12月17日这一天,和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忙碌了一天刚刚准备睡下的罗强,突然感觉身体不适。这个年近六旬的汉子倒下了,在梦中从此没有醒来......

罗强爱人吴萍说:“当时在家里他就跟我说,这18年也快完了,我干脆把年休假休了以后,陪你去上海看下女儿。”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我。罗强的扶贫梦终成现实。罗强病逝后,省扶贫办、省工行、咸宁市扶贫办等各级领导以及驻村支部书记、村民及其好友都自发为罗强送行。

如今的西湖村不仅早已出列脱贫,产业雏形已经建立了起来。在他离世时,桌面上还放着给村民帮销的蜂蜜,旁边是写满的扶贫日记以及刚刚写下的工作计划。

罗强的故事,感动着新一代的年轻人,在咸宁工行系统中被传唱着,讲述着。工行咸宁分行团委副书记刘静表示,将把“罗强精神”一棒一捧传递下去。

前辈戮力殷殷切,后人不忘心如初。罗强是无数工行扶贫干部的一份子,他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工行人的大行担当。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