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敬40年考 ——以此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

金秋的北京,壮阔的广场,肃穆的国家博物馆,一场史诗般壮丽恢宏的展览——“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正全景式铺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包产到户“红手印”的雕塑,仿佛一座殷红色的地标,惊心动魄地标注出农村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历史打开的方式亦多种多样。在我的家乡、故园,同样的故事、同样的传奇,同样的巨变、同样的奇迹,同样上演了40年。

111.jpg

(网配图)

我的故园在黄伯敬,黄伯敬在山依水、水依山的咸宁双溪,咸宁在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

黄伯敬是我先祖的名字,而现在已经演化成地名。那里田连阡陌,是世人艳羡的鱼米之乡。

1978年,春雷一声,恢复高考。当时读书备考的我,单纯得只想告别祖辈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方式,在曾经遥想过的城市里寻找一处安身立命之所。历经40年的东奔西突和奋斗,如今北京有了我的单位和住所。可不知为什么,思绪萦绕、梦魂牵挂的竟还是黄伯敬!多想做回一个散淡无扰的农村人,多想仰望那月朗风清、星星如麻的静谧夜空,多想清茶一杯、淡酒一盏,重温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农家乐!

然而,山乡巨变40年,虽然山还是那树木葱茏的山,水还是那叮当悠悠的水,可曾经的故园,已在时代风云的激荡下沧桑老去,容颜褪尽;曾经的“黄伯敬人”,跟随一个时代的脚步出发,已经行走得很远很远……

blob.png

(网配图)

作为耕读传家的世族,黄伯敬人的身上镌刻有浓厚的崇学重仕传统,皇皇600年,文风昌盛不衰。我的先辈祖人,虽寒耕热耘,辛劳稼穑,然诵读不废,举人、太学生,家谱里的辉煌,成为今天融入黄伯敬人血液的荣耀。基因传承,法儒气象赓续至今,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有名可稽的院校毕业生多达大几十上百人,黄伯敬学子的身影活跃在大江南北各种院校、遍布各个专业,清华、北航等名牌大学亦不乏黄伯敬才俊。

现代黄伯敬人的奋斗史,深深打上中国城乡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烙印。从最早走出黄伯敬远赴深圳拓荒掘金的第一代、第二代,到受过良好教育和职业训练、具有有现代经营意识和发展眼光的第三代,黄伯敬人的生存发展空间,随着开放的疆域延绵拓展。从黄伯敬古村落出发的后生,充满自信地奔向遥远的广东、上海、福建、江苏、云南……奔向他们的祖辈父辈行踪不曾到达的远方。曾经的农人后代,成长为董事长、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私人企业主、教育卫生工作者、领导干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

历经40年时代风雨的淘洗,黄伯敬人的职业身份从农民、泥瓦工、木工、篾工、油漆工等传统百工,到信息时代的IT行业码农,园林、建筑、服装、广告、装潢等视觉艺术工程设计者,数码制造、机械工程、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师、工程师,电商、物流等“拉风”行业的从业者,曾经紧握锄头把的双手,拿起鼠标、敲打键盘……出生在黄伯敬的“村里人”,社会角色加速转型转变为“城里人”,农村再也不是他们脸上的“标签”,农民再也不是他们世袭的身份。

一道千年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填平!一道百年不破的藩篱,在市场化的今天被彻底铲除!城乡互动格局下,黄伯敬人在城乡之间自由迁徙,万类霜天竞自由!

历经40年的财富积累,黄伯敬人的居住空间从数代同堂的徽式四重宅院,搬进鳞次栉比的小别墅。长虹卧波的步道桥、通车桥,飞跨渠首河两岸,把黄伯敬三个大村落联结在一起,沿着延绵的国道,渠首河双沿崛起一座新型小镇。曾经遮风挡雨护佑黄伯敬儿女200年的祖宅上新屋和新屋,依恋不舍地结束“居住”使命,列入咸宁市古民居保护名录,成为见证辉煌农耕文明的最后遗存,供来人瞻仰时吊古怀今。

从千年农耕文明一路走来的黄伯敬儿女,身上浸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他们崇宗敬祖,也爱国敬业;他们恪守传统家规家教,法治时代更敬畏公序良俗、党纪国法。一个绵绵赓续了600多年的传统族群,从生存方式到精神风貌,彻底从传统农耕社会步入现代文明社会!

777.png

(网配图)

如同扬州八大碗、安阳八大碗一样,黄伯敬传统筵席上也有非常讲究、非常有特色的菜系。我没数过是否八大碗。少时记忆,黄伯敬菜系非常节俭,除最后一大碗是红烧肉外,都是时蔬配料成碗。汤,是萝卜猪血汤、猪肉骨头海带汤、鲜河虾鸡蛋花勾兑苕粉汤;饭,一定是高大的饭甑架起烈烈柴火蒸煮的“粒是粒”香喷喷的大米饭。搁现在,这套菜系也依然是原生态、绿色养生的菜系。宗亲里谁家有大事喜事,阖族宗亲,不分男女老少,慷慨义务帮忙,烧茶水、搬桌椅、摆碗筷、洗碗碟、上饭菜,各有分工,有条不紊,场面热闹非凡。

如今,这曾经的筵席大餐,已经成为第二代奋斗者儿时的记忆,90后的黄伯敬人,说起这些更是恍如隔世,他们熟悉的是酒店摆酒席、点餐叫外卖。如果说第三代的父辈还半工半农、半农半商,还是离土不离乡的“两栖人”,那么第三代年轻人则在城市工作、生活、购房、结婚生子,在城市里落业、扎根。农村的痕迹在第三代奋斗者身上荡然无存,他们诀别式地“洗脚上岸”,完全融入城市,成功实现身份和阶层的“逆袭”,黄伯敬成为他们父辈嘴里念叨的老家、故园。

66l.jpg

(网配图)

回首40年,仿佛进入时间隧道,历史的倒影嗖嗖飞来。

黄伯敬,一个在大明王朝永乐年间从江西双井的一个小村落款款走来的古老世族,以农为本、半耕半读的生存法则延绵了600多年;黄伯敬,一个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村落,融入新时代、彻底城镇化,仅仅用了短短40年!

一个百年未遇之时代变局,一曲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一处人文气息厚重的古老村落,因历史时空的因缘际会,因一个伟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一同上演了一场宏阔和谐的三重交响!

一个家族的变迁史,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史!

这是一个付出就有回报的伟大变革时代,凭由自己的智慧能力,就能成就英雄不凡的自己!这是一个从不辜负人的时代,这个时代只是磨炼人,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命运的人!

辉煌40年,成为过往;下个40年,未来已来。一个直抵新中国建国100周年的新时代、一个更为瑰丽的伟大时代已然开启!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是创造新的历史。勤劳善为的黄伯敬人将接续奋斗,与新时代同行!


作者:中国改革报副总编辑  黄天香

(编辑 陈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