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行能解决拥堵?看国外怎么治堵

日本

面积只有219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300万的日本东京,机动车保有量却超过800万辆,可以说是典型的人多车多、地少路窄的大城市。纵观东京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法,处处都准确抓到了重点,既有发展轨道交通、提高驾驶员行车素质等“软”的一手,又有提高停车费、加大交通违章处罚、减少公务车辆等“硬”的一面。

硬手段:高额停车费加严厉的违章处罚

与其他大城市一样,东京当然也少不了就想自己开车上下班的居民。但在寸土寸金的东京都内,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公司,能为自己员工准备停车位的单位恐怕连1%都不到。如果非要自驾车通勤,单位当然不会阻拦,但必须自己承担停车费,而东京的停车费又贵到让人心痛。

东京各地区的停车费标准不一,但路旁停车位或大厦停车场的停车费基本都在每小时600到1500日元(约合人民币35至90元)之间,而一些中心区域的路边车位更只限停一小时或半个小时,付再多钱都不能逾时,逾时就会被贴条,随之而来的是一张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00元)的罚单。

由于停车费太贵,东京的乱停车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对此,东京都政府毫不留情,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从2006年开始,东京警视厅就专门聘用被称为“职业杀手”的民间监督员治理乱停车——两人一组,配备数码相机和记录仪器,发现违章的车辆就拍照贴条,处罚也由之前的可临时停车30分钟的“缓期执行”改为“立即执行”,普通轿车违章一次就罚款1.5万日元,并扣2分。

软手段:培养驾驶员良好交通意识和素质

日本人开车不争抢,也根本不需要争抢,因为全体国民较高的整体素质确保所有交通参与者在遵守规矩的同时能享受效率与公平。在这个前提下,大家开车以让为主,从不斗气,如偶尔有车辆插队,队里的车大都会让行,绝没有死死顶住不让进的情况,因为若非紧急也不会有人加塞。

即使被极个别的危险驾驶行为侵犯,司机最多不过是短促地鸣笛,这也会是日本街道上少有的喇叭声。闪烁远光灯的意思不是警告和要求对方避让,而是“您先行”。受到礼让后,驾驶员或是打一下双跳灯表示感谢,或是招手甚至转身点头致意。而有调查显示,用双跳灯表示“谢谢”或“抱歉”,对于缓解后车被加塞后的不爽心态具有明显“疗效”。

东京有一个全封闭的双向四车道首都高速公路网,车流量很大,为缓解东京交通拥堵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这条首都高速道路分叉处经常可以看到,去往一个方向的车流提前一两公里就靠一侧排成长龙缓缓移动,而另一侧车道畅通无阻,绝对不会出现众多车辆从畅通道路一侧开到分叉处加塞,导致两条车道都被堵住的情况。在东京,一条车道即使行驶缓慢也不会引发整个道路拥堵,日本人良好的驾车习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除非发生了事故或者有大型活动,在东京基本看不到警察在路口指挥交通,也听不到汽车喇叭声,没见汽车不停闪灯催促前车,东京的交通更是一种规则下的交通,而当遵守规则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后,交通自然畅通,达到一种和谐。

新加坡

新加坡国土面积虽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却非常完善。其特色在于快速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构成了一个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公共交通出行达到国民日出行总次数的63%。

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政府1975年实施地区许可证制,购车必须先购买一张有效期10年的“拥车证”。因为数量十分有限,供不应求,所以标价一直在上涨,且10年后必须重新支付费用。此制度的实行使得新加坡汽车数量增长未超过3%。

丹麦

首先,丹麦的税收体系被用于限制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拥有私人小汽车所需缴纳税款高达购车费用的3倍。同时,为了限制购买大型、高油耗车辆,购车缴纳税款随车重和发动机排量的增加而增长。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因此成为发达国家中小汽车拥有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汽车最多的国家,90年代中期,纽约等城市交通拥堵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为解决拥堵,纽约中心区停车场通过收取高额停车费缓解交通需求,并建设停车-换乘系统,在郊区和卫星城精心设计了与站点衔接良好的停车设施,鼓励引导城市外围地区居民在进入城区前进行交通方式转换,极大促进了小汽车交通总量削减,缓解了市中心交通压力。

在税收政策上实行高额牌照税、驾驶执照和停车费。在曼哈顿中城停车场每小时至少需缴纳8.99美元,在其他一些闹市区则甚至高达20-30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于公务车的使用控制非常严格。购买公务用车需通过国会批准,且每年要向公众公布使用情况。上千人的部门往往只有几十辆公务车,车牌上注明只能由政府使用,便于公众监督。如果下班时间公务车停在饭店、娱乐场所门前,可能会受到举报。(来源:网易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