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调查丨咸宁这个村子为何能做到“大灾之年不见灾”?

(咸安汀泗桥镇古塘村联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文祥看着蔬菜大棚里瓜果长势喜人,备感欣慰。 记者王淳 摄)

绿油油的黄瓜架上,一根根嫩绿的黄瓜长势喜人;稻田里翻过一波波绿色的波浪,谷粒压弯稻杆,丰收在望;水塘里中指长的白对虾儿时而蹦出水面,溅起浪花朵朵……

秋天的古塘村,一派丰收的景象。然而,谁又能想象得到,今年7月份大汛压境时,这个位于咸安汀泗桥镇的村庄,蔬菜基地一片汪洋,千亩水稻绝收,养殖塘对虾死的死、逃的逃……

短短2个月时间,古塘村为何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蔬菜棚里话丰收

(合作社员正在采摘黄瓜。记者王淳摄)

古塘村有360亩蔬菜基地,合作社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收益双方按照四六的比例分成,现在已经吸纳了200多户农民入社,带动务工200多人。

想起今年的种植经历,合作社负责人、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文祥感叹,“多灾多难”。洪灾中,刚要上市的蔬菜被水冲毁烂掉;刚刚修复完毕,正在育苗,7月31日又遭遇了一场风灾,大棚全部被吹垮。

为了弥补损失,合作社迅速组织农户采取一系列生产自救措施:8月5日栽种晚秋黄瓜70亩,9月15日已经上市;9月8日栽种晚秋辣椒100余亩,现在长势良好,10月中旬便可上市;栽种了油菜45亩、草莓15亩,重新购进了黑木耳1.5万筒、香菇1万筒……区农业局也派出了技术专家,在蔬菜基地进行手把手的悉心指导。

灾水田又闻稻花香

(灾后补种的晚稻长势喜人。记者王淳摄)

7月的连续强降雨,导致河水漫堤,造成古塘村3200多亩水稻受灾,其中1100多亩绝收。灾情发生后,市、区、镇、村迅速行动,积极组织人员和资金抢种、抢排、抢播。

姚文祥告诉记者,灾后村里安排水泵抽水排渍,就排了整整10天。随后,市区农业部门安排专家现场指导,种子、肥料也在第一时间送到了田间地头,短短10天时间,绝收的1100多亩稻田就完成了早稻翻秋。

为保证补种的水稻收成,区农业局安排技术人员组建专班,在古塘村进行驻村技术指导。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根据不同时期的病虫害,先后发放病虫害防治资料5次、农药2次,成功防控了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

该高级农技师吴达明告诉记者,这些水稻的收割期在10月20日左右,根据目前的长势,亩产预计可达到800斤。

又见水塘对虾蹦

(南美对虾养殖基地的还有10来天就可以上市了。记者王淳摄)

“还有10来天就可以上市了,可以挽回7月大水冲走的损失”,正在虾塘里干活的贫困户姚利龙说,这个虾基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是我们村10多个贫困户的希望呀。

今年,根据区里脱贫要求,在扶贫工作队咸安区地税局的支持下,古塘村多方筹资百余万,建成了70亩虾池。眼看虾肥将上市,没想到7月份一场大水袭来,白茫茫一片,虾死的死,逃的逃,把村民到手的希望冲得一干二净。

怎么办?正当村民一筹莫展时,区里下了扶贫政策,镇村也帮一点对虾池一定补偿,区地税局又一资扶持5万元,村民你筹款一点我借一点,在区水产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消毒虾池,限量投虾,标准喂食,这不,一拔虾就要上市了。

区水产局技术人员黄赞介绍,如不出意外,每亩水塘产虾约450斤,每斤批发28元左右。预计可收回80万元。

补救措施得当,政府帮扶到位,合作社精心组织,群众加倍努力,这就是古塘村灾年也可以夺丰收的原因。

今年洪灾,咸宁市累计有6个县(市、区)80个乡(镇、办、场)122.1万余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57.9万余亩,倒塌房屋2309间,直接经济损失38.9亿元。

面对大灾,咸宁市积极引导受灾农民改种补种,目前,已发放受灾农户补种改种种子18万斤,完成改种水稻面积14.33万亩,玉米2.23万亩,蔬菜3.34万亩,其他作物2.45万亩。派出6个水产技术指导组,分赴六个县市区进行技术指导,已经恢复了近30万亩的生产,投放的苗种近2亿尾,全市受灾鱼池一半以上已恢复生产。全市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灾后重建,与200个受灾企业和种养殖大户达成信贷意向15.61亿元,全市因灾投放贷款7178万元。(记者 王淳 鲁腾 通讯员 胡剑芳 李旻媛)

来源:荆楚网

(编辑 陈玲 胡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