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替代助力“大畈麻饼”飞出大山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李明 通讯员 谌胜蓝)9月25日,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笼罩在一片浓浓的芝麻香中。中秋将至,“大畈麻饼”迎来又一波产销旺季。

以电代柴成本低

说起“大畈麻饼”,可有一段历史。明清时期,流经大畈的富水河上,商贸往来频繁,带动了这里传统的麻饼产业,大畈麻饼也随着商船流向荆楚大地,声名远扬。

麻饼配料复杂,有各类果仁、陈皮、金钱桔等十多种,经拌、揉、搓、打、削,再一蒸二熏三烘四烤而成。

阮玉霞从爷爷那里学到了麻饼制作的手艺,她的成长记忆里,每年中秋时节,莫过于村里每人手里一块麻饼。

今天,由她撑起的家族麻饼业,已经由作坊式走向工厂化,在炒麻、抖饼、烤饼等七个工序上用上了电。

“原来用柴火炒芝麻,一天只能炒150来斤,人还得半步不离地用大铲子炒,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有些芝麻还难免炒糊。现在用电炒锅,一天能炒300斤,一颗也不会糊,人只在边上看着,偶尔帮着翻动一下,可以坐下来休息。”负责炒芝麻的师傅阮仕学说。

“用电抖一簸箕饼,一个人就够了,人工得两个人的。用电甩饼、烤饼,效率同样提高一倍,原来师傅是两班倒,现在白天一个班就可以了,省去了一半的人工成本,而且饼也不会烤糊,又没有烟灰。而且, 我们再也不需要跑到几十公里外的黄沙、厦铺去购木柴,一车柴,运费就得400来元,我们家一年少说也要运30车柴,还得准备一个大柴房......”说起用电的好处,阮玉霞如数家珍,一脸的欢喜。

2016年初,通山县供电公司上门宣传以电代柴的时候,阮玉霞还一脸的狐疑。如今,尝到了用电的好处,正在忙着扩建厂房。

“烧柴烟灰多,炭火味重,污染不可避免。现在,大畈正在发展绿色旅游,以电代柴为显得格外重要。”板桥村村委会主任刘鹤鸣说。

精准扶贫百姓乐

由于地处偏远,今天的板桥村全村,还有38家贫困户,属通山县贫困村,湖北省纪委精准扶贫点。

麻饼成为村里改变贫困面貌的重要产业。55岁的谭火香,夫妻都是聋哑人,女儿患有智障,儿媳妇不幸去世,留下一对双胞胎孙子,家庭十分困难。如今,谭火香在阮玉霞的麻饼厂打工。

“我这一大把年纪,又不识字,一个月有几千元收入,满足得很呢。下了班,还可以照看孙子,原来想也想不到呢。”谭火香说。

如今,在阮玉霞的工厂打工的,有20多个村民,厂房扩建后,用工需求会更多。而通山全县以大畈镇为中心,从事麻饼加工规模企业有3家、家族式作坊有32家,在广东、北京等地均设有营销点。如今,电能替代已经走近20家企业、作坊,助力“大畈麻饼”年加工能力达到1800吨,生产正从原来的季节性转变为常年化加工,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帮助110余贫困户就业。

5年前,阮玉霞的厂子月用电量仅一千多度,如今已经达到两万度,近二个月以来,仅网上销售就突破300万元。她的新厂房边,一台315千伏安变压器已经安装到位。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