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幸福出发| 通山推进幕阜山片区扶贫攻坚纪实

云上咸宁报道(通讯员 阮姝 徐富民)“幕阜山是全省区域发展、脱贫攻坚的主场之一,也是短板之一。要提升政治站位,把主战场和脱贫工作作为主要任务,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打赢脱贫攻坚硬仗。”10月23日,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深入通山调研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时,要求该县把握脱贫攻坚工作重点,瞄准“两不愁、三保 障”脱贫目标,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确保圆满完成幕阜山片区脱贫攻坚任务。

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通山县紧紧围绕“山通水富、绿色发展”总目标,以项目为抓手,着力基础提升、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克难攻坚,奋力开拓,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为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立足绿色发展

该县通过对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反思,迅速形成了“以绿为本、转型提质、凭特求胜、三产融合、以城带镇、镇村一体”的发展思路。

在产业发展上,该县通过关、转、改和发展清洁能源、低碳制造、绿色种养、生态旅游和循环经济,促进三产融合,逐步实现产业由高能耗、高排放型向低碳型转轨;在城乡建设上,通过拓展新空间、改善设施功能、突出绿化美化,着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创建,强化地域人文资源开发,打造一批经济强镇、特色小 镇、绿色乡村;在民生改善上,以决战精准扶贫为重大机遇,从解决群众吃穿住行等基本保障入手,通过培育、扶持、松绑、服务等措施,引领群众大就业、大创 业、大创新,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小康。

统计显示,2016年,该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6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84元,年均增长12%以上;减少贫困人口4.44万人,出列贫困村19个,全县所有孤残病贫等弱势群众全部得到相应救助。

坚持项目至上

“通山的发展短板一在工业,二在基础设施,三在发展空间。要补齐这些短板,关键是要牢固树立项目化思维,坚持以项目投资增活力、加动能、补短板。”通山县委书记如是说。

为了补齐工业短板,该县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第一动力,狠抓招商项目到位,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新签约项目117个,到位资金101.23亿元,引进 总部经济企业216家。同时,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和“二次创业”工程,推进小作坊企业向上市公司跨越,使全县税收过千万元工业企业由1家增加 至3家,过500万元企业由4家增加至10家。

该县补强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向上争取对口帮扶资金17.95亿元, 修通村级公路170余公里,改造国省道128公里,12个乡镇、18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乡路二级化、通村路水泥硬化;新建改造人饮工程24处,除险加固 中小型水库62座,扩容改造小水电站12座,全县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今年又成功对接项目147个,申请扶持资金26.86亿元,有效保障了该县118个重 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该县在补足发展空间短板方面,举全县之力重点推进南林工业园建设,园区近期规划1.2万 亩,同步规划建设全长11.5公里、宽60米的园区骨架主干道,总投资25亿元,以解决该县未来10至20年的发展空间需求,成功拓展了以果匠小镇、萤火小镇、孔雀小镇和星光度假小镇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发展新空间。

打响特色品牌

通山的优势在生态,潜力也在生态。近年来,该县坚持把生态资源作为一种优势产业来开发,作为一种品牌来打造,生态特色经济逐年突显。

在唱响传统特色种养品牌方面,该县以楠竹、茶叶、油茶等“三大百亿产业”为主攻点,先后引进12家龙头企业和28家专业合作社开发油茶,使油茶林面积发展 到25万亩,打造了九宫生态粮油、唐老农油茶等品牌;楠竹面积达到44.8万亩,年产值1.2亿元;茶园面积发展到3.99万亩,先后打造了九宫有机绿茶、厚生祥红茶2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多个茶叶品牌。食用菌种植、泉水小龙虾养殖成长为新的亿元产业,杨芳酱品、乌骨山羊获评国家地理标识产品。

该县着力擦亮生态旅游名片,充分发挥九宫山、隐水洞等重点景区的带动作用,依山就水、原汁原味开发景区,使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增加到10个,新增景点 158处、旅游企业24家、农家乐和农家旅馆1200家。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接待游客58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4.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0.82%、18.95%。

该县以全域旅游创建为契机,在产业功能拓展上下功夫,强化农产品加工、农事体验、农 产品采摘创意设计,大力发展集种养加、采供游、产代销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型经济实体,新增基地165个。其中,九宫有机茶基地,集高山观光避暑和制茶体验于 一体,每年接待游客近1万人次;大畈镇板桥村的绿色经济长廊,集种植展示、骑行观光、渔业垂钓、休闲旅游等于一体,成为旅游新亮点。

(编辑 陈玲 实习编辑 文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