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麟的多彩风韵




美丽的名字

图 文:姚东旭


在赤壁市一个深山,

蕴藏着一个神秘的村落,

这里有千年古银杏,

这里有白鹭繁殖。

这里有勤劳的村民,

他们坚守着千年古银杏,

这是他们的守护神。

古银杏护佑村民,

村民保护古银杏。

这个村落有个美丽的名字,

陈彩麟——多美的名字,

这里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

有待我们慢慢来挖掘。







文:陈泉辛 图:姚东旭

夜宿陈彩麟

夜静人归星月伴,参天古木绿荫浓。

上栖百鸟啼春树,一宿喧嚣日转红。

陈彩麟池塘

村前一口椭圆塘,树荫浓浓倒影长。

檐上春霖排此处,先人设计藏良方。

陈彩麟春日

古木春深覆绿荫,绕篱欹石谛清音。

花丛老叟扶犁耙,红日一轮伴唱吟。



陈彩麟秋韵

文:陈泉辛 图:姚东旭

赤壁市随阳老虎岩村陈彩麟,一个天生与色彩有关联名字。村庄一年四季都随着季节变换着色彩。时值晚秋,造物主又不遗余力的把这里涂抹成一片"金色海洋"几颗树龄足有千年的银杏树在萧瑟的秋风之中,像扇面形状的叶子由绿变黄。寒风一起,撒落满地黄金……这无比迷人的秋韵,把我游子的思绪引向旷远与深邃,每当回乡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了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宰相王安石的诗词名句:"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银杏树散落的是叶,却一样值得骚人墨客斟词酌句,细细品味。

我的人生与故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与这几颗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自然也是关系密切。这几颗古老的银杏树,其春华秋实总是频频出现在我的梦境,撩拨着我那浓浓的乡愁。因此,我每一年的深秋季节,总是期盼着回家,在大树底下仰首云天,看白云苍狗,雁鸣长空。看银杏树 虬曲苍劲的枝干,里面汹涌着旺盛的生命力。于是,我的思绪随叶儿在空中飘荡,我多么想留住那些童年难忘的美好时光!

正是缘于对故乡的依恋,在甲午年的一个秋日, 我和省城来的摄影爱好者一起,驱车百里, 我又回到了陈彩麟 。再一次近距离的领略了秋天的神韵。虽然我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但还是和其他城里来的摄影爱好者一样,被陈彩麟的银杏美景的景色震撼了几棵历经沧桑的银杏老树,包围着古色古香的村庄,在山风的吹拂下,无数只金色的蝴蝶在枝头跳舞,有的在秋风中潇洒地飘落地面,告别母体,将村庄黑黝黝的屋顶染成一片金黄。

支撑起陈彩麟这一片无边秋色的,当然是那几颗不畏风雷摧折的银杏树了,我们穿过秋水澄澈的村口的池塘,来到后山,只见一棵巨大的老银杏树傲然挺立在山坡上。树身巨大,直插云霄,那粗壮的虬根,如盘龙般在山石间毫无阻拦的无限延伸……还有苍劲枝干上的叶片尚未落尽,还在秋日的阳光下展示着最后一道金色,在凋落中遗留着一份唯美,在萧索中透着无穷的诗意。伫立在树下,抬头仰视,不得不从那飘零的秋叶里去找寻、去感悟那生命的真谛,找寻那从绚烂到平淡这样一个完美的历程。



仰视古树,心中感慨万千,我在想,植物在自然界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呀!有几个省城来的游客非常好奇,很想知道银杏树的腰到底有多粗,一起上来6个壮汉才把它合抱起来。这棵树的直径和数十米高度以及它的年轮,证明这可颗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已经上千岁了",披风沐雨,数度春秋,至今树上仍旧挂满了黄灿灿的银杏。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常去古树下面捡果实,把银杏放在火堆里烤着吃,香喷喷的非常可口,至今令我回味无穷。每当回忆起古树,我总是有一种冲动,我要拿起手中的笔,赞美陈彩麟的秋天,赞美银杏树的伟大与奉献,赞美银杏树的这种付出、这种大爱,我感恩大自然的关爱与馈赠。



古村还像从前一样朴实,只是在季节嬗变中的秋色多了几分明朗,几分浪漫。漫步在陈彩麟的银杏林中,会感觉随阳的秋天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禾场上金黄的稻谷和包谷,柴垛上晾晒着的红辣椒,远处的秋山还有 一片 片的 树林,这时 也非常鲜明的润 染着红黄 相杂 的颜色 , 与四周青翠欲滴的楠竹林浑然一体,这自然界深沉的绿与明快的金黄互相交融,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厚重与宁静。

陈彩麟的秋韵,不去媲美北国长城的浩瀚无边,也不去媲美北京香山的火焰似的红叶,它那迷人的韵致就深藏在这一幅五彩斑斓的风情画中。你看,秋韵在村庄,如果站在高处的山坡,俯瞰成片古树掩映着的村庄,只见灰墙青瓦的古宅一进四重,铺排得错落有致,大有徽派建筑的古朴淡雅,兼之四周秋色连天。置身其中,给人一种在时空隧道里穿梭的神秘深幽的感觉;秋韵在树林,这里古木 "树树皆秋色",放眼望去,四周的树林,淡黄的色彩漫过我的视线,让人的内心更加淡然和宁静,产生出几分浓浓的诗意;秋韵在山野,到处是板栗、猕猴桃、野葡萄、山毛桃等野果诱人的香味,鸟儿在天空飞翔,像是告诉进山的游客,这里秋天的气息真香,这里的秋天不仅安闲明澈,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无边秋色,令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陶醉,他们纷纷举着"长枪短炮",在摄取他们自己心目中最独特、最唯美的镜头,一些摄影发烧友甚至从城里请来了身材匀称,长相俊俏的模特,在摆着心目中最浪漫、最优雅的姿势拍照留念,那娇美的笑容,定格成一张张唯美的作品。说不准那一天会成为出现在某家报刊杂志上的封面女郎。

在古村陈彩麟看秋韵,静观一季的风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譬如,在孩子们的眼里。看到的也许是一个美丽的金色童话,年轻人则陶醉于营造罗曼蒂克,一种洒脱和浪漫情怀,中年人感觉的也许是春华和秋实,一种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而老年人容易怀旧,所感悟应该是铅华散尽之后的一份凄美与纯净!而我感悟更多的是秋的丰盈与灿烂,最华丽的诗句!每一次在故乡的古树下面,我常常想,如果每一个人的人生拥有秋天的丰盈,人生就一定会风光无限。



乐游陈彩麟

文:张卫星 图:姚东旭

陈彩麟坐落在赤壁之南,与崇阳之交.山腰而居,坐东朝西,门前千岁古杏,引天下游客,村居瓦屋,掩藏竹林,四时百鸟啁啾,狗吠屋前,鸡鸣树梢,古木遮风挡雨, 惜乎雨漏风来。无华宅之靡费,有乡野之清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梁上君子不光临。绿林遮日,林木茂盛,古名陈彩麟也。

村夫长守山腰,春耕夏耘, 勤辟小园, 三餐有菜羹。薅草扶苗长,挑水灌园,种辣茄,葱蒜,韭豆菜养生,种地望天收,若遇天灾,种之亏本。乡人多撂荒,草绿而苗黄。一年到头,等于白忙。


门前一水塘,夏季携竿垂钓忙。村童结伴,阡陌话短长。无获自其乐,得鱼喜跳,笑语荡山峪.屋后竹木葱葱,夏蝉鸣林间,小鸟竹枝穿行,林间村刀作响,牛驼牧童晚归,晚霞相迎,其乐无穷.古舍左则,千年银杏,绿荫蔽日,雀鸟戏枝,树底老翁,乘凉摇扇,谈今论古,村童托腮倾听,呆痴忘归.


村夫以守林养殖为业,养猪,养鸡,养牛,寒风苦雨,泥泞鞋袜脏,日食三餐, 勤劳四季。常有冻馁之虑,亦有开心之时。闲时,梁上取腊肉,腊鱼,结伴以酒尝乐 ,闲心自惬,忘形自得其乐。

此村不硕,约百人也,村前横古杏,门前曲路连天际,空岩卧幽石,翠竹抱古舍,日暮山之幽,民风纯朴,游客常醉山



陈彩麟,我的念想

文:陈泉辛 图:姚东旭

陈彩麟是鄂南人熟悉的一个古老村落,它位于赤壁市东南部的随阳山区,盛产竹木。随阳山区老虎岩村境内有一条旧时有名的大驿路,穿越赤壁、咸宁和崇阳县,远可达江西和湖南等地。陈彩麟处在老虎岩村通往崇阳方向古驿道旁边,过去商贩沿着这条驿路做买卖,络绎不绝。陈彩麟经过往来客商口口相传,声名远扬。

陈彩麟四面环山,周边除了田野阡陌,就是茂林修竹,还有数株多人合抱不过来的古树,每年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记得1991年6月,陈彩麟古村落被导演看中,在这里开机拍摄了电视剧《弯弯的小月溪》。后来,这里已成影视拍摄基地。

事实上,陈彩麟天生丽质,古风犹存,是生态旅游的好景点。2006年7月,应赤壁市史志办一个朋友的邀请,我对随阳山区农业观光及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深入考察调研。作为土生土长的随阳人,故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牵动着我的心。故乡的禀性我最熟悉了,这里不仅有碧波万顷的竹海,更有道教文化色彩的随阳山、葛仙山。我想,陈彩麟与葛仙山联合开发,就是珠联璧合的好事情。

2013年,我再次回乡,以一个旅游策划人的视角重新审视随阳山区的旅游资源。走进陈彩麟,正是一个寻常的春日,在竹海向上延伸的山尖上,四处开满火红的杜鹃花和野樱花,金黄油菜花随风起浪,篱笆墙边的桃花、梨花、李花花枝招展,古村落粉墙黛瓦,四四方方的院落和天井相得益彰。村巷深处的石板小街,总是湿漉漉的。进入一进四重的旧住宅,屋主人是位老人,沧桑之美油然而生。

我的父亲是老人当中年长者,粗通文墨,他收藏了赤壁义门陈氏家族的族谱,对村史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他告诉我,先祖彩麟公是从崇阳县迁居到随阳的,因此,古村落的地名就以先祖的名字命名。"门前听水响,窗外闻鸟啼"。祖先选择安居之地,一般都会考虑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值得称道的是,陈彩麟古村落设计讲究风水,其排水系统较为科学,不管多大的雨,都不会四处溢流。雨水落在天井里,有聚财之意。小时候,总喜欢伫立在石砌的天井边,抬头看蓝蓝的天空白云悠悠,飞鸟快速掠过天井。最有乐趣的是下雨天,雨珠子从檐上哗哗而下,孩子们伸手接雨水,小巷传来阵阵咯咯笑声。



陈彩麟有几棵大树。春天古树发新叶,撑满村落,成为孩子们嬉戏的好场地。这些古树由赤壁市林业部门建档挂牌,得到村民悉心保护。谁搞破坏,就要受到谴责和乡规民约的处罚。"立春过后景光妍,酥雨淅淅紫气绵。戴笠披蓑操旧业,鞭牛下地欲耕田。喜闻梁上春燕啭,乐见犁铧泥浪翻。互唱山歌情切切,农时不误乐翻天。"陈彩麟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抒情诗。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阡陌上的农人斜风细雨中披蓑戴笠,扬鞭催牛,犁铧上泥浪翻飞,山歌互答。"结庐在人境,不闻车马喧"。在远离尘嚣的村落里,处处流淌宁静。如今,一些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里打工,留下那空寂的村落。遥想当年,老虎岩的年轻人,也是沿着小道驿路走出山外的。如今,古树仍然伫立村口,等候远方游子的归来。我突然想起作家梁必文的一句诗:一个人走不出乡村是悲哀的,走出乡村再也不回头也是悲哀的。

(编辑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