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七不责”——作为家长的你,知道吗?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注重对子女德性的培养,家规、家训尤其严格。但是睿智的家长们在处理孩子犯错的时候,依然能够持守“七不责”。

这种家庭教育的智慧,并不是对孩子犯错的纵容,而恰恰是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规律;这种宽容但不纵容,对孩子来说,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更能对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作为一名睿智的当代家长,也应该知道孩子犯错“七不责”。

一、对众不责

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责备孩子。经常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或将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反复说给别人听,让孩子出丑,不仅会伤害其自尊,更会使其不以为耻,习以为常,在无形中强化其错误行为。

“对众不责”并非纵容,如果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比如打同伴、无故发脾气等,家长应该马上制止,告知这种行为不可容忍,并立即将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及时帮他分清是非曲直。

二、愧悔不责

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孩子知错时家长依然不依不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一种道不道歉都要挨骂的体验,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聪明的家长会及时表扬孩子知错就改,同时也简单地强调类似的错误不可再犯。这样可以让孩子消除内疚感,态度更积极乐观。

三、暮夜不责

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孩子,会让其入睡时心理处于压抑和紧张的状态,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同时,睡前孩子较为疲惫,对家长的话可能“左耳进,右耳出”,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如果孩子晚上犯错,家长不妨点到为止:严肃地跟孩子说明错误的原因、性质等,并告知“今天太晚了,先睡觉,睡前不妨自己反思一下”,切莫唠叨。

四、饮食不责

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的消化系统和情绪有很大关系,情绪的好坏和消化的好坏是成正比的;此外,还会破坏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跟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压抑,加深隔阂。

父母要把餐桌营造成交流感情的乐园,让孩子回忆一天中愉快的经历,享受互相陪伴的乐趣。如果孩子犯错误,家长可在饭后找时间,慢慢教育引导。

五、欢庆不责

在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孩子突然被严厉责备,会使其情绪产生巨大波动,起不到教育效果,还会伤害孩子的身体。

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败体验,在其获得成绩时予以表扬。即使孩子此时犯了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就不要扫兴。不妨轻描淡写地提醒一下,或者装作无意地把孩子拉过来,终止错误行为。

六、悲忧不责

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心理学研究显示,哭泣是孩子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自己的感受,对四周事物以及告诫劝解全不在意。如果家长加以责备,孩子会觉得“雪上加霜”,陷入情绪低谷。

家长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如果孩子摔倒哭泣,只需搂着他,听他哭。等他哭够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时再对他进行教育和提醒。

七、疾病不责

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此时责骂会让他们更悲伤,影响康复。

此时家长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实施“感同身受”教育,比如,可以趁机给孩子输送生病的具象概念:“生病就是这样的感觉,疼痛、无力、吃不下饭……”还可以强化孩子的健康观念:“生病了就不能吃好吃的,不能玩玩具,不能出去跟好朋友玩。所以以后要好好照顾自己,少生病。”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孩子需要教育,教育好孩子也是父母的责任,为了让孩子成人成才,我们的古圣先贤们曾付出大量心血,并给现在的我们提供了良好经验。尽管时代不同了,但有很多经验依然是值得借鉴的。

来源:三千小童国学馆

(见习编辑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