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脱贫致富新生活

云上咸宁报道(通城台记者 黎赛明)近年来,通城县坚持把激发农民创业就业与引导土地流转相结合,农民的土地逐步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产业集中,实现加速劳动力转移、促进土地规模化流转、产业化经营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虽然现在已是隆冬时节,室外寒风刺骨,但是一走进通城县北港镇横冲村的温室大棚,感受到的不仅是从里到外的融融暖意,还有满目葱茏的盎然绿意。在寒冷的气温里,大棚里的草莓、蔬菜长得郁郁葱葱,几乎不曾记得身在冬天。

通城县北港镇横冲村村民 李小杨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句话对农民来说,那是定心丸。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中央确立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基础。把农户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地块,使农户承包地权属更加明晰,农民流转承包地就能更踏实,利益预期就能更明确,农户才能放心流转、稳定流转。

在通城县大坪乡辉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彩旗招展。2000多米的产业路,像一条环形飘带,连接起上下的600多亩鱼池。合作社负责人告诉我们,这里养出的龙虾产量高、肉质细嫩,市场价格高。在以前,该村闲置的田地基本都荒废了,如今通过项目实施,土地变得“活”了起来。让农民入股合作社,实现土地租金变成经营分红,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农户主动脱贫致富。

通城县大坪乡沙口村油菜基地农户 陈华珍

我去年种四亩左右田,卖了五千多块钱的油,自己还留着有吃。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不好出去打工,种点油菜还是收入比较大、政策也好,上面的种子、耕田、药都不要钱。

在通城县,无论是李小杨、陈华珍,还是其他农民,都在经历着一场自上而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变革,盘活土地,让土地成为“聚宝盆”,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土地流转,将农田向规模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集中,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从事有组织的产业化经营,不仅给农业注入了能量,实现了农业增效,让农民脱贫致富,也为通城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