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录音,请点击收听)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蒋俊华)咸宁人民广播电台4:30-5:30分播出《防控阻击第一线》特别直播节目,开辟“心理疏导”版块,电话连线心理老师,解答市民疑难问题。晚间10:30-11:00分重播“心理疏导”版块。2月21日,节目连线心理咨询师黄霞。
黄霞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
湖北省心理学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长期从事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疫情期间,服务于省内多个心理援助机构和组织
问题1: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的神经时刻被疫情牵动着,随着封闭隔离的时间拉长,大家的脾气好像都涨了,最近在媒体上看到有些一言不合就争吵,甚至是发生肢体冲突的情况。黄老师,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内心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冲击,悲伤、感动、愤怒、压抑,各种情绪聚集交织。每个人的不确定感越强,情绪就越容易不稳定,一些人会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调控自己的情绪,而有些人就会通过一些负性应激行为宣泄自己的情绪,希望多一些对生活的掌控感。
比如在网上发布一些负能量的信息,看什么不顺眼,一点就炸,想事情钻牛角尖,觉得自己都是对的,斗嘴,吵架等。这就需要我们及时的觉察到我们的情绪,更加坦然的去激发身体内在的生命力来面对现实,心理赋能,让生活多一些“掌控感”。
问题2:广大群众如何心理赋能,让生活多一些“掌控感”,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疫情可控。建议公众从官方的渠道去了解信息,客观理性的认识疫情,相信党和国家采取的有力措施,把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在积极的信息上,或者是对负面事件有积极的解读。比如说疫情防控已进入攻坚阶段,城市和小区都采取了许多硬核措施来有效的控制疫情,有些居民就认为措施过严而打乱了自己的生活而出现了冲突,我们需要认识到有效的防控措施是为了更快的打赢这场抗疫战,居家就是最大的贡献。
第二,调整心态,积极的配合。平和心态,通过运动、放松性的训练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和积极感受,比如在家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做瑜伽、冥想、练字等都有助于舒缓郁闷,改善心情。
第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工作计划,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保持惯有的生活节律,同时找到一些生活的乐趣。比如和家人共同完成美食、做家务,看电视,最近我在朋友圈或抖音上看到好多晒美食的照片和节目,说不定隔离结束,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好厨子。
问题3:疫情防控已进入最吃劲的关键阶段,需要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情绪对立”产生的不良后果。那我们能做些什么来面对这些“情绪对立”的情况?
首先我们要承认和接纳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疫情当前,大家不免都会有担心、害怕和焦虑等情绪。为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而焦虑;担心自己和家人被传染等等。当我们意识到并接纳自己和他人在疫情下都会有担心焦虑等这些情绪时,我们就为进一步理解自己和他人奠定了基础。
第二,相互理解,换位思考。一方面对于抗疫工作人员来说,民众情绪背后往往蕴含着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民众并不是要攻击你,而是表达自己,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倾听,共情他们的表达,了解他们剧烈情绪背后的心理诉求。我们可以尝试对民众的情绪进行共情,并将情绪的矛头转向问题解决,比如这样说“我感觉到您对家人很担心,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能做些什么?”“我知道你现在很着急,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更合适的解决办法?”
另一方面,对于民众来说,也要理解抗疫工作人员的不容易,每天站五六个小时,他们也是家庭的顶梁柱,父母的心头肉,孩子的保护神,也有担心和焦虑,在劳累和烦躁之时,难免有扛不住和憋不住的瞬间。相互理解彼此的不容易,多一些包容和配合,就会少一些“情绪对立”产生的问题。
战“疫”时间长、气氛紧张,容易滋生焦虑情绪,无论是确诊患者、隔离对象,还是基层、广大群众,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积极的心理干预。让心理援助缓释心境,助力早日打赢这场战“疫”。
听众朋友在节目之外,如果有心理咨询的问题,可以拨打热线电话12355和15342650570,或搜索青春咸宁微信公众号,直接与心理咨询师在线联系。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