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录音,请点击收听)
焦晓飞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
湖北省心理学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事大学生危机干预工作十余年、同时承担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
疫情期间,服务于省内多个心理援助机构和组织
今天焦老师将和大家聊一聊“疫情期的情绪应对”的话题。
问题1: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遇到了很多种情绪,在疫情下,我们大多数都会遇到过哪些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在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常见的情绪有悲伤,愤怒、耗竭、绝望、无助、内疚。其实这些情绪有很多我们有体验过,有些只是听说过。
问题2:我们面对这些情绪可以做些什么呢?应对这些情绪我们可以保持怎样的态度?
在疫情下,我们有很多人因过度焦虑而产生失眠;因生活物资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愤怒;因和小区网格员的意见不一致产生肢体冲突;因被隔离和家人在相处过程中产生诸多矛盾;医护人员面对不同情绪状态下的病人而产生的耗竭;面对家人的去世而产生的无力感等。在这些情境下都可以产生不同种情绪。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大脑系统皮层结构当中前额叶皮质是人脑的CEO,负责清晰的思考和决定过程;而边缘系统当中的杏仁核就是我们的护卫者,它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我们,促使我们本能的对抗或逃跑。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各不相同,而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建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抱持的态度,尝试去接纳和允许这些情绪,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去接纳和允许我们的脆弱。
疫情时期正是彰显我们脆弱的时候,尤其是大的灾难面前,脆弱是更加重要和常见的问题,我有时候也经常会想,如果我们能够直面这种脆弱,那么这种脆弱何尝不是我们的勇气和力量。当我们承认了脆弱,它真的会帮助我们去寻找力量,寻求帮助。
反过来讲,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强大的话,我们也不会去寻找资源和力量了。所以脆弱可以使我们更多的寻求帮助和关爱,在疫情期间,我们很多人都在自我关照力不强的时候,会更多的寻求自身可利用的资源和力量,与此同时产生了更多有温度的共情,可以听到彼此的心声,最终得到缓解当下情绪的目的。
问题3:在疫情下,我们在各大媒体上看到了很多应激事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如何更好的去处理这些应激反应?
在疫情面前,人们的应激反应体现在情绪、躯体、行为和认知上。实际上这些都是正常的应激反应。对于自己产生的应激反应,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提高信息过滤能力。
首先在接纳自己产生各种情绪的基础上需要保持正确的认知。有疑似症状的人群应该消除自身对疾病的耻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疾病可防可控。不要心存侥幸或者选择逃避,及时上报并就医才是对自己和社会的负责。
其次提高信息过滤能力。超出人们心理能力的信息往往是恐慌的源头,但是危机过后很多信息都被证实是虚假信息。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如果你属于容易焦虑的人,建议适当与网络进行“隔离”。主动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去掌握一门技能,增加知识储备,助人助已。在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
第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危机不是生活的全部,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做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让自己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尽量维持以往生活节奏。同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听众朋友在节目之外,如果有心理咨询的问题,可以拨打热线电话12355和15342650570,或搜索青春咸宁微信公众号,直接与心理咨询师在线联系。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