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创文么时结束”

(云上咸宁特约评论员 邓子庆)昨晚到门卫取快递,正在拖运垃圾的物业大爷,微有愠色地问我“创文么时结束?”我顿了良久,不知如何作答,只得以“再坚持坚持,相信快了”搪塞过去。

话一出口,就感觉不妥。根据市委市政府两步走计划,就算顺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也还有几年。再说,摘得桂冠,若不珍惜不进取,“金字招牌”到手了也会丢。更重要的是,这只是有形的创文目标。就像一个人修身,没有一个城市能在任何个时候说不需要文明了。毫不夸张地说,创文永远在路上。它不是一场局部战阶段战,而是全面战持久战,没有“停战协议”可言。

当然,相较如何回答“创文么时结束”,问题本身释放出来的信息甚至可以说是问题,或许更值得正视和深思。

首先是主动性问题。就像孩子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不用做作业”,“创文么时结束”折射了存在被动应付创文思想的存在。检查组要来了,就突击搞搞卫生;检查组一走,一切如旧。单位安排了,就去街上晃晃,平时眼皮底下的垃圾却视而不见。

被动的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创文的主人,是创文红利的获得者,反而因为眼前付出而视其为一种负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并不难理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果必然惠及每一个咸宁人,但在创文过程中,必然需要每一个人用心付出。若我们安于现状,抑或对迎接和享受创文预期成果的热情不高、信心不足,我们不辞辛劳参与创文的主动性自然不足。

文明是美好生活的必需品是一个社会的公共价值和共同追求。基础设施全了,生态环境美了,人文素质高了,每一个咸宁人民都是受益者。相信这个道理人人都懂。换个角度看,“创文么时结束”传递的恐怕还不只是一个关乎公民意识公共意识问题,背后还可能存在惠民性问题。眼下,创文活动在全市范围如火如荼,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的很大成效。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牢牢盯紧创文中一些的盲点问题,防止顾此失彼、抓大丢小。

创文必然伴随破旧立新,如果光“破旧”,“立新”没有及时跟上,或者跟上了、“旧”的惠民便民性丢了,身处其中的群众就会反感、反对,遑论主动参与和支持创文。比如,脏乱差的菜市场拆了,规范的要及时跟上。坑洼的道路改造,不能长年累月的久修不决;整治小区电线乱牵,充电桩要及时建起来;提醒不要抢先插队的同时,窗口的办事效率要高起来,如此等等。

在创文过程中,我们必须追求不会有人受损、只会有人受益的 “帕累托改进”。这是创文由全民参与成果由全民共享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在精细化细节上下功夫,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全面,坚决不玩花架子,尽最大努力动员每一分力量、用足用好每一分资源,以“深实严细久”的工作要求将创文推向深入。

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姿态,深入群众、俯下身子,打捞沉默的基层声音,防止无意识造成部分群众利益受损,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实落细,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如此,“创文么时结束”的焦虑,就会被“创文要一直继续”的企盼所消弭。


(实习编辑 高鹏   编辑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