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党旗映红扶贫路——咸宁党建双带·引领脱贫攻坚

【解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字幕+同期声】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

【解说】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以来,咸宁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深入开展“三扶一助两促进”、“走村乡、连民心”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党员志愿者,全力以赴抓实基层党建,服务基层群众,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投身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


【解说】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位于幕阜山脉南端太平山麓,鄂赣交界处,四面环山,耕地稀缺。耕地面积户平不到一亩,人平仅2分,曾长期特贫特困,甚至不通路、不通电。

【解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叫朱碧海的年轻人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说服大伙先修路。

【同期声】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朱必海:原来我们这资源怎么运出去呢?是靠春夏这个时候的春水,从山上肩挑背驮把竹子扛下来,扛到那个沟边,扛下(来有)十多公里,等到那个天下雨以后,天晴了,水退到一定的位置,再把它用春水运。有时候运到洪港这个位置,要运几天。

【解说】山区修路,山高坡大,石方路段占80%以上。没资金,就找银行贷款。

【同期声】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朱必海:当时买雷管、炸药,我们是用木材拉出去兑换的。这条路8.5公里,我们修了整整5年时间。

【解说】把全村最平坦、面积最大的一块土地用来建学校,是朱必海干的第二件大事。1994年,村里征地10亩,开始筹资建校。

【同期声】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朱必海:这块土地它出了几个大学生,就收回了效益。

【解说】上世纪80年代全村中专生都没一个,如今,从这所村小学里已经走出了20多名大学生。

【同期声】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朱必海:我们村里做一件事就成一件事,年年做一点,年年做一件,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他就才相信我们,他支持我们。

【解说】90年代初,在城镇规划尚未提上日程的背景下,西坑村就以超前的眼光搞村庄建设规划。

【同期声】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朱必海:我们就到县城建局,去请这个乡建局来给我们设计,当时他们听到我们(说感到)好笑,说你们一个山区村搞这个新农村建设,叫我们去规划,那是天方夜谭,你不是来开玩笑吧。

【解说】“不等不靠不依赖。”这是朱必海治村的最大体会。要想带领群众致富,首先就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西坑村虽然耕地不多但是林地却有1.75万亩,于是朱碧海便带领两委班子成员,上山办楠竹基地。

【同期声】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朱必海:我们原来在八几年的时候,楠竹林只有7000多亩,现在到了10100亩,年产楠竹到了30多万支。

【解说】2013年,西坑村投资200多万,办起了竹制品加工产业园,主要加工竹筷子、竹席、竹炭、竹地板、竹拉丝,实现了楠竹产销一条龙,年加工销售收入达3500万元。同时公司实行股份制,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入股参与生产经营、管理。

【同期声】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朱必海:村委会搭台,把这个厂建起来。(再)发包给群众。我们村集体(经济)一年增加10万,到2020年,我村集体(经济)50万。

【解说】大山锁村,锁不住西坑人穷而思变、变而唯新的思想;大山挡道,挡不住西坑人居弱奋进、进而弥坚的步伐。西坑人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从劈山开路、架杆通电等最基本的生活要素入手,一宗一宗地做,一件一件地改,久久为功40余年,改变了积贫积弱面貌,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数十项荣誉,于2016年精准扶贫整村出列。

【解说】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以前既是一个经济的落后村,也是一个党建的后进村,党组织使不上劲,党员群众不愿使劲,村貌村情让人担忧。

【解说】近年来,大岭村牢固树立扶贫先扶志的理念,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深入联系和服务群众,打出了一套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组合拳。

【同期声】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党支部书记吴宏军:扶贫应该是先扶志、扶智,然后才是扶资,只有转变了群众的思想,通过劳动致富,然后再通过扶资的形式得以辅助,那么才能从根本达到脱贫。

【解说】一组村民黄天兵在村里刚开始帮扶他脱贫时还不为所动,有些“等靠要”想法。村干部反复做他的思想工作,后来在旅游旺季时村里安排他做交通疏导员,同时也引导他卖一些茶叶蛋、豆浆、水之类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卖茶叶蛋、豆浆、水更划算,就向村里表示不做交通疏导员了,还把村里给他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腾出一间做民宿出租。

【同期声】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党支部书记吴宏军:我们大岭村利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民主议事,引导党员出谋划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解说】两年时间的打磨,大岭村确定了“1+X”的产业发展模式:“1”为村主导产业旅游业,“X”为旅游辅助产业,就是山上种茶种竹,山下养鸡养羊。

【解说】如今的大岭村,路网组组通,水网贯西东,电网再升级,通信户户中。全村高标准实现“九有”,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出列,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6年度精准扶贫先进单位。

【解说】通城县塘湖镇望湖村,距离县城60多公里,一直以来,地理位置偏僻,人才留不住,项目进不来,整个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市委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为贫困村送人才、送项目、送资金,把各方资源注入基层。望湖村党支部一班人,抢抓精准扶贫的历史机遇,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引进一批强人带头人回乡创办实体,带领群众致富。

【同期声】通城县塘湖镇望湖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郑卫平:为有力推进全村脱贫攻坚,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招商引进一批能人开发富硒黑土地,成立合作社加农户加公司的模式,以大户带农户带贫困户的形式,增加农户收入。

【解说】眼前这片面积千亩的油茶套种白芨和黄精的中药材基地,是村里引进种植大户刘勇开发的。目前,望湖村通过引进回归工程流转贫困户和村民闲置土地,已建成蔬菜、油茶、蓝莓、猕猴桃等多个产业基地,将土地流转后释放的贫困户劳动力组织起来返聘到产业基地务工。2016年,贫困户和村民在基地务工收入80余万元。

【解说】65岁的夏正官是该村6组党员贫困户,这个夏天他在基地务工之余和老伴一起采割芒花扎扫帚,一个夏季能扎400多把扫帚可以卖2000多元钱,加上养猪、种田、务工等的进项,算下来一年的收入老夏十分满意。

【同期声】通城县塘湖镇望湖村6组村民夏正官:一年三头猪,在油茶基地务工一年有一万多块钱,种了四亩田可以收获3000多斤稻谷。(这日子过得可以啊)生活过得可以哦。上面的政策好啊,把望湖建设得够好。

【解说】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容村貌也有了显著变化。现在的望湖村街道宽敞干净,民房整齐漂亮,基础设施完善,俨然一派祥和、安康的新农村景象。


【解说】金光书,九垅村党支部书记,探索形成了以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实现了九垅村的跨越发展。

【解说】咸安区桂花镇九垅村是一个林业大村,3万多亩山林,近万亩楠竹,金光书和驻村工作队利用资源优势,通过考察学习选项目,新建了辉宏竹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竹筷、竹条、竹签等产品,村级入股发展集体经济,安排该村3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0余人。

【解说】村里还与凯迪公司“生物质燃料”加工项目产销合作,在九垅村设立收购网点,收购芭茅、枝桠、薪柴、秸杆等。村级入股,安排贫困户就业,还为贫困户配送割草机,目前有7户贫困户与收购站签订了长期供应原料合同,每天收入近百元,月增收2000多元。

【同期声】咸安区桂花镇九垅村党支部书记金光书:资源我们有,如何把资源变成钱,变废为宝,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解说】现年56岁的王世付是嘉鱼县簰洲湾镇花口村党支部副书记,是闻名乡里的致富能人,也是一诺千金的帮扶先锋。

【解说】2015年嘉鱼县扶贫攻坚战打响,村里尚有44户157人生活在贫困中,王世付拍着胸脯说:只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乡亲到我合作社来,我就带他们一起脱贫致富。

【解说】2016年,他将22户贫困户吸收进合作社,与之签订协议保证年人均收入达一万元以上。

【同期声】嘉鱼县簰洲湾镇花口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世付:我作为村里的副书记,又是党员,我致富了不算富,要带领村里的贫困户一起致富,就像身后的芝麻一样节节高。

【解说】村民黄金刚的妻子嫌家太穷,2010年外出打工就此弃家出走。黄金刚也一直靠在外打工度日,2015年底回乡到合作社务工。2016年,王世付把他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同期声】嘉鱼县簰洲湾镇花口村村民黄金刚:去年我一年务工收入2万多元,盖起了新房子。在家门口务工既增加了稳定收入,又可以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和子女,我非常感谢他们。

【解说】地处赤壁市车埠镇西南方的枫桥村有较多荒山。为了发展经济带动群众致富,车埠镇政府和枫桥村委会请回村里长期在外地从事药材种植、销售的能人共产党员田青山牵头,成立赤壁市顺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栀子套种基地。

【同期声】共产党员、赤壁市顺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青山:合作社已经跟北京同仁堂和扬子江药业签订了长期的购销合同,有保底价格,所以我们的产品不愁销路。

【解说】合作社优先录用贫困户到基地工作,使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年平均可在基地获一万元的务工收入,同时,合作社积极和精准扶贫驻村工作组以及村支部一起鼓励贫困户种植栀子,免费提供栀子树苗、技术指导,且回收栀子果,使种栀子的贫困户每亩可获利1500-1800元。

【同期声】赤壁市车埠镇枫桥村第一书记沈长清:通过顺昌中药材合作社带领17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也使枫桥村脱贫在2016年整村出列。

【解说】2007年,共产党员胡贤利在通城县大坪乡栗坪村成立新三汇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从事“两头乌”生猪的繁育、养殖和品牌打造。一方面为贫困户农户免费提供仔猪,负责15元每斤高价收购肉猪,另一方面进行精深加工。几年来,全县有百余户贫困户依靠养殖两头乌牲猪脱贫,516入社农民节约养殖成本320多万元,人均养猪年纯收入6万多元。

【同期声】通城县大坪乡栗坪村六组村民胡健林:前年我养了八头猪,一年赚了一万多块钱。

【解说】随着合作社发展壮大,湖北药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通过大力发展生猪养殖、油茶药材种植、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助力精准扶贫。

【同期声】共产党员、新三汇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胡贤利:因为当初贫困,我才走出山区外出打工,打工同时我深深体会到贫困的艰辛和无奈,今天,我功成名就,我就要回报家乡,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企业,让父老乡亲和贫困户们一起勤劳致富,让他们过上好日。

【解说】崇阳县金塘镇畈上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这里群山环绕、清泉叮咚,生态环境独特优越。2016年3月,尚禾柃蜜养殖有限公司精选山谷纵横、坡缓林茂的川冲,开发利用荒坡荒岭一万余亩,作为生态散养土鸡基地,建鸡舍,聘请专家为技术顾问,引进五黑鸡、固始鸡、珍珠鸡等纯种土鸡品种,打造出“柃蜜土鸡”品牌。公司年产成品鸡5万余只,日产蛋6000余枚,效益好,用工多,已吸纳当地村民80人就业,优先录用当地贫困户,并对就业人员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村民就近就业还学习了技术,人年均工资收入三万元以上。

【同期声】崇阳县金塘镇畈上村四组贫困户沈楚文:没想到我快七十岁的人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村里现在的变化一天一个样。

【同期声】共产党员、尚禾集团法人代表沈德军:我们将通过几年的努力,把畈上村打造成集生态旅游,生态种养殖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柃密小镇,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村民以土地入股,得到更多的红利,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梦!

【解说】湖北省源远孔雀生态观光园位于通山县大路乡界水岭村,是集孔雀孵、驯、养及工艺加工,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养殖基地。

【同期声】入党积极分子、投资业主王文教:13年通山县招商局把我从广东招回来搞孔雀养殖,通过这几年跟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在一起工作,确实看到他们实实在在在为贫困户做脱贫攻坚的事情,他们所做的付出的对我触动很大,所以我连续两年向通山县大路乡商会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也通过养孔雀确实能够带动周边所有的老百姓一起脱贫致富。

【解说】该项目由公司提供孔雀幼仔、饲料、技术给贫困户托管,贫困户提供场地、人工,10个月左右公司按每羽100元付贫困户托管费回收,保障贫困户稳定收入零风险。

【解说】贫困户程金莲丧子儿媳改嫁,六十多岁的老两口带着两个孙子过活,曾经对生活绝望甚至上访。去年镇政府提供了无息贷款,帮她建起了养殖棚。王文教还给程金莲送去400只孔雀,并提供饲料和技术。

【同期声】通山县九宫山镇横石村四组村民程金莲:我明年400只孔雀纯收入就有4万块, 我现在安安心心把这些孔雀和鸡养好,感谢领导。

【解说】孔雀开屏,似湛蓝的星星凝成希望的诗行,是流盼的眼睛咏成致富的小令。目前王文教的源远孔雀园已和闯王镇、大路乡等地100余户贫困户签订寄养托管合同,户均增收两万多元,点燃了农户致富希望,创新了扶贫路径。

【解说】家乡生养恩,反哺一世情。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发挥党建“双带”作用,聚焦助力精准扶贫。这些基层党员,他们创基地带动产业、创大户带动就业、创特色带动农业,实现群众脱贫致富,让鄂南大地处处生长希望、充满勃勃生机。


(编辑 陈玲)